少年水发三年科创潜行交出“硬核”答卷,成色到底几何?

栏目:企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2-07-14

科技创新是永远的风口,对于山东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日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强化国有企业使命担当等十条意见。

这同样是水发集团的目标与使命,也是摆在上述集团及其操盘手王振钦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于是,面对科技创新领域“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这一短板,这家成立不到13年的国企掀起了一场事关科技创新的接力赛,并试图在最短时间内让其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个大爆发,进而形成水发科技创新独特优势。

为此,三年来,当王振钦带领这家省属企业在科创方面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资本、人才、平台等要素的聚合中,其科技创新指标性数据便呈现出了跨越式跃升。

随着数据的大幅增长以及披着硬科技“战衣”、踏着高质量发展步伐的水发科创群星不断集结,一束束星光的汇聚下,“赋能群星、点燃热情、集聚力量”的水发科创舞台也愈发耀眼……

这是少年水发提高科技首位度并制胜未来的关键。

“专精特新”组团来袭

这个夏天,水发上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瑞军的案头再添一份“捷报”。

捷报来自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的公示》。

公示称,水发上善麾下的3家单位——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东省水电设备厂、劳特巴赫(菏泽)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山东省“专精特新”荣誉称号。

“随着三家企业获得这一荣誉称号,我们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达到5家。”朱瑞军表示。

对于上述成绩的取得,她表示,这与近年来,水发上善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深化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等存在直接关系。

通过系列行动,作为山东省属国企——水发集团的一级权属子公司,水发上善研发的重点产品不仅拥有了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其核心竞争力也持续提升。

在水发集团,水发上善的案例并非孤本。

该集团技术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上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上述公示中,整个集团共有12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公开资料显示:“专精特新”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而实施的重大工程。

由于其创新力强、成长性好,近年来,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基础力量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驱动。

因此,在业内,被誉为“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的“专精特新的基础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上述“专精特新”的组团来袭,不仅是对水发集团发展战略的褒奖和肯定,也标志着其在创新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社会认可。

成绩的背后,是今年以来,该水发集团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鼓励、引导、助推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大培育力度,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水发集团技术管理中心的李圣文表示。

当上述行动与前期的培育、积累叠加,加上之前的“存量”,统计称,截至目前,水发集团已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支持力度。同时,全面加快推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报,突出集团在行业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为助推集团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李圣文表示。

数字跃升的背后

事实上,在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水发集团,数据跃升的不仅仅是“专精特新”。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该集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5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已提交生态环境部审核;5个院士工作站;各类知识产权总数达到2707项。而在2019年,上述类别分别仅为11家、1家、6个、0个、10个、0个、707项等等。

78b82e7d3c8c6ab7bc91b79d0dfb2172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

其中,仅高新技术企业,自2021年之间,就新增了33家,在省属各企业中遥遥领先。

个体的科创数字同样突出。以水发能源为例,记者获悉,截至去年,共获得专利810项,软件著作权82项,在研科技项目共92个;拥有研发平台17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个;拥有山东省多能互补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能源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共建平台8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我们还参与了清洁能源、绿色建筑领域130项标准的制、修订,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13项,地方标准33项,团体标准44项。”水发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清涛表示。

如此大幅跃升的数字,在三年前的水发,无法想象。彼时,虽然其规模已达千亿级,并形成了“3+2+N”产业体系,但快速发展的同时,水发集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日渐突出。

“不善于持续创新的企业注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注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这是王振钦给出的警示。

在他看来,水发集团要在未来赢得发展主动,就必须主动迎接新技术,就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

于是, 一切无需外界的提醒,自诞生起就对市场、变革、创新驾轻就熟的水发集团迅速反应:一场覆盖全集团、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奔跑就此而来。

2019年11月8日召开的水发集团第一次科技创新大会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

在那次大会上,水发集团董事长王振钦和总经理刘肖军发表了万字讲话。

两人在系统总结分析水发集团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的同时。也认清了当前集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对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谋划、动员、安排。

“核心就是8个字——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唐建民说,比如“一三五六”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等。

而所谓的“一三五六”系统科技创新,即围绕新时代水发集团跨越发展这一主题,面向生产需求、产业发展、未来布局三个方面,实现搭建一批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新企业、建起一批示范基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人才等“五个一批”。

至于如何实现?王振钦、刘肖军分别从制度建设、平台打造、科研投入、人才引进等6个方面给予逐一诠释。

自那时起,一场“蓄谋已久”的科技创新竞赛在水发集团按照计划渐次上演。

制度与资本

“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王振钦强调。

如何干?体系是关键。于是,自诞生起,就以“高速度、高效率”著称的水发特点在其科技体系的建立方面再次彰显。

“闻令而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构建起了一个组织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水发集团技术管理中心负责人唐建民表示。

在上述体系中,以集团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水发集团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成立很是关键。

“这是一场没有例外的行动,每个人必须参与其中,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空前未有的热情,去激发每个水发人的创新精神,让我们每个企业、我们集团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王振钦表示。

如此表态下,在上述领导小组的牵头下,水发集团技术管理中心迅速成立。

此后,随着这个“上下联动”的中心不断加强组织管理,一个由集团赋能、各大权属公司全部、全力参与其中的水发科技创新体系就此建立。

“这为以后实现科技工作的有效整合和有力推进奠定了基础。”唐建民表示。

体系建立,制度建设同步进行。记者获悉,为给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自2019年来,水发集团相继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意见》《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科技研发费用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惩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

当该制度建设遇到明确目标及任务的科技创新规划、遇到定期进行奖惩的科技创新大会、遇到极具水发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一个以“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理念、以“四个对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高效率推进。

“我们先后组建了拥有2000多名专家、涵盖34个行业的专家库,统筹组织和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先后与10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唐建民表示。

同时,他们还搭建了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科技管理的流程、档案、运行等项目的在线开展。这让水发集团的科技管理实现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当然,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率建立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撑。

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水发集团的科研投入跨越式增长:2019年7520万元;2020年3.74亿元;2021年7.09亿元,年均增长率207.05%。

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从2020年开始,我们集团科技创新能力便呈现持续大幅增长态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成果逐步显现。”王振钦说。

其间,那个多层级、全方位、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我们从2019年的10家增加到目前的32家,组建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李圣文说。

此外,水发集团还组建了山东智慧水利研究院、山东环保产业研究院、山东农业产业研究院、棉花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多能互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

步伐仍在继续

引领与赋能中,水发集团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成效加速显现。

“智慧水利、水肥一体化、棉种研发、纳滤膜制造、污泥干化、智能调光膜、建筑节能等众多领域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我们是国内领先。”王振钦表示。

于是,从新疆喀什到南国名珠,从齐鲁大地到青藏高原……水发集团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比比皆是。

在山东,面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来袭,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河湖管理的高度融合,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协助管理人员解决大范围违建排查等治理难题的山东省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正进行河湖全面监控和预警:现已完成全省9000余条乡镇级以上河流、6436个湖库及相关建筑和监测点的数字化工作,并按照五级隶属关系,将76199位河长、10877位湖长、92513条责任段逐一梳理到位……

在新疆喀什地区的伽师县,水发选取全部实现机械化的3000亩机采棉作为试验区,以“智慧种植管理服务平台+前端智能装备”为技术支撑,打造国内领先的棉花标准化种植和全过程智慧化管理新模式。

珠海唐家湾,种种创新技术集成中,作为具有国际标杆意义的零能耗绿色建筑——水发兴业能源研发楼高耸而立,且已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双标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中心建筑节能联盟CREC1.0净零能耗示范建筑、国际生态大奖以及目前世界认可度最高的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 最高级认证——铂金级认证。

8606258514e87d81ac855bb6f892dccc_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水发兴业能源研发楼)

内蒙古草原,水发派思天然气提氦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氦气纯度高达99.9999%,成为国内天然气提氦产能最大的企业,为解决国家战略资源卡脖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广东惠州,国内首座天然气掺氢燃烧9HA电厂落地中,水发派思研发的国内首个重型燃气轮机天然气混氢输配系统成功应用……

众多应用场景的支撑下,去年发布全球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回收国际标准,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引领者的水发集团近两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23项,其中包括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其中,作为水发集团一级权属子公司——水发能源麾下的上市公司, 兴业新材料选送的“智能液晶调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更是荣登2021年度“科创中国”榜单。

一切仍在继续。面向未来,王振钦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六个一”的科技创新目标,即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至少1个,专利数量年增加1000项,年度研发投入突破10亿元,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达到100名,人均劳效提高1倍。

目标引领下,包括水发上善、水发能源、水发农业、水发派思在内的“水发系”大步向前。

以水发能源为例,已与近百所国内外同行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对接合作,承担 100 余项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这家公司正在加快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的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耦合”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而具体到唐建民、李圣文那里,这个夏天,他们正为《水发集团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而忙碌。

随着上述忙碌的进行,可以预料的是,水发集团科技创新赛道上,一个新的赛段到了……(大众报业·齐鲁壹点记者 冯冬宁 通讯员 王宗阳 王亚楠)